武汉配资炒股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一生仕途不顺利,满腔热情入诗篇

发布日期:2025-01-11 15:34    点击次数:152

武汉配资炒股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一生仕途不顺利,满腔热情入诗篇

8月17日上午,央行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8月20日,新LPR首次公布,1年期LPR为4.25%,比MLF高出9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报4.85%,低于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5个基点。总体看,新基准略有降低、总体稳定。未来,随着央行不断调低MLF武汉配资炒股,贷款利率有望降低。总体利率将呈现下行态势,利好股市走强。

MSCI指数调整结果于8月27日收盘后正式生效,所有大盘A股纳入因子从10%提升到15%,整体带来约200亿美元主动和被动资金,外资8月27日尾盘大幅流入超200亿元,各指数大幅上涨。接下来,富时罗素第二步将于9月23日开盘提升纳入因子从5%到15%,整体预计将带来约40亿美元资金。同样于9月23日开盘生效,标普道琼斯将以可投资权重因子的25%将A股纳入标普道琼斯的15只指数,包括标普全球基准指数、标普新兴市场基准指数等,预计将带来约100亿美元被动资金。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一生政治仕途并不顺利,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入诗篇当中,从而成为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元稹的浪漫人生。

一。并不顺利的为官之路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于东都洛阳城南,家族世代为官。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

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23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28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8品。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了相对容易的明经科,结果一战告捷。而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京城。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

展开剩余82%

次年元稹得陈子昂的《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他悉心读之,并开始大量作诗。不久,他又为了获得功名,西归赴京城应制科试。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要当官必须参加的考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被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走上了为官之路。

元稹的为官生涯极其不顺利,因为他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并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了许多冤案,虽然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但是他的这些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于是先后遭到了四次贬官。

虽然元稹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到其晚年只任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二。仕途不顺用诗歌谱写人生

政治仕途不顺让元稹非常忧闷,但他没有沉沦,而是专注于诗歌创作,并用诗篇展示了他一生中难忘的四段感情:

1.与白居易的莫逆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相近,还共同提倡新乐府,因此结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将他们并称为“元白”。后来两人都先后遭贬,分别被放置外地做官。于是他们经常联络,互相鼓励和慰藉。两人之间经常有诗歌唱和,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并发明了“邮筒传诗”。

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2.与崔莺莺的纯真初恋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这是他的初恋。当时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3.与妻子韦丛情真意切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因当时元稹正科举落榜,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了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两人在婚后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

可惜的是韦丛年仅27岁就因病去世了,当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让诗人无比悲痛。祭奠韦丛之时,元稹因自己身居要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的夫妻总是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人过得更加幸福,韦丛因为元稹这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4.与唐代才女薛涛的爱情故事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善于诗作,而且富有政治头脑。她虽身为乐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薛涛自知自己是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于是后来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元稹与薛涛这段短暂而甜蜜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总之,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元稹,一生政治仕途并不顺利,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入诗篇之中,并展示了他一生所遇到的四段感情,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优美的诗歌,值得传颂与欣赏。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武汉配资炒股,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发布于:天津市